什么样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诱拐

本文已影响1.54W人 

对陌生人的恐惧,是“本能”吗

当了妈妈之后,对这种孩子事情会特别敏感。比如,今天早晨,我看到一位妈妈将一个和小鹿差不多的孩子放在了一个足有将近两米的长台上,而且台子仅有不到两尺。孩子的妈妈去附近买早点了,可能是怕孩子乱跑。我当时在路对面,特别担心孩子会掉下来,就多看了几眼,看到孩子妈妈也在注意,也就放心了。

话说回来,一是我出于妈妈的柔软的内心,二是因为自己刚刚住进新房里了,对于围墙外的人,有了一点怜悯之心,更准确地说,是有一种不久之前刚获得的优越感。这两种因素加在一起,让我不顾龙的劝阻,跑下楼,给人家送了30块钱,而不是人家要的27块钱。等把钱给了他之后,我就立马发现自己上当了。因为这个人,并没有说怎么还多给了他3块钱,而是说以后会还的,然后直接拿钱走人了。

什么样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诱拐

另外一件事情,老爸这些天来北京了。虽说老妈在这边帮我们带孩子的这些天,老爸天天和我们视频,每天一个小时。毕竟孩子没有和他在一起,所以,老爸在带着小鹿玩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小鹿,感慨良多。第一个感慨是“这孩子真疯,真有精力。”第二个感慨是,“我发现这孩子还挺胆大的。”

我“质问”老爸说,你以前不是还说孩子胆小吗,为什么这次说胆大呢。老爸说:“带小鹿出去,发现他根本不怕陌生人,还总想和陌生人玩闹。”是呀。小鹿听到有人敲门,会哒哒哒地跑过去,主动喊“快递叔叔。”在小区里,也会主动叫人。

可以看出,对陌生人的恐惧,这种“本能”当然不是天生使然,而是出自我们日积月累形成的生活常识。经过上次的被骗事件之后,我非常羞愧,觉得自己很蠢,并暗下决心,以后不要再轻易相信陌生人了。

对陌生人的恐惧

小鹿姥姥常会说,要是有人给小鹿一些好吃的,他就会跟着人家走了。即使在小区里,家长们也不会忘记给孩子带点零食。当孩子们一起玩耍累了的时候,就会有家长,拿出零食,给小朋友们一人分上一点。小鹿非常喜欢吃。于是就有了姥姥上面的话。

有一次,和龙一起去他的同学家。他同学有一个小女孩,一岁多。当时我还怀着孕,对小孩子那个喜欢呀。于是极尽所能地逗人家孩子开心。孩子也没辜负我的一片好心,非常喜欢我,都不要她妈妈了。于是孩子的爸爸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话,“看来,还是女人容易把孩子拐走。”

从孩子懂事开始,我们就开始给孩子灌输着“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跟着陌生人走”。从童话故事中的大灰狼,到屡见报端的绑架、拐卖案,一旦涉及孩子的安全问题,相信为人父母都会有些紧张。

电视新闻正在公众思想中演出一个犯罪的脚本——在我们的脑海中速写着一幅幅扭曲的图像。而且,现在已经不是图像了,媒体已将案发现场的惨烈状况,自动播放给我们看了,我们都用不着点开。曾在一个门户网站上,看到一个动态图,有一个陌生人,在妈妈带着孩子骑着电动车的过程中,将孩子直接从电动车上抱下来。

我们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着,陌生人不可信。而事实上,失踪儿童的报告显示,大部分的绑架犯罪是由家庭成员实施的。

《城南旧事》中,上世纪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交朋友。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追逐阳光之岛》中,10岁孩子接受一个杀人犯的礼物,并和杀人犯成为朋友。

这些现象在如今,似乎根本不可能再发生。孩子眼里那种众人平等的纯真,似乎很快就要被圆滑的世故所取代。

安全和信任,哪个更重要

家长的普遍矛盾是,让孩子跟陌生人接近怕不安全;但教孩子处处留心、小心提防的话,又怕孩子成为一个自私、多疑、心理不健全的人。

住宅都被高墙、大门上及监控系统包围着。人们不禁会想,在这样的控制文化中长大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会如何定义自由?

什么样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诱拐 第2张

怕孩子被陌生人拐走,让孩子处于监控中,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儿童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指出,孩子特别是童年中期的孩子,非常需要建立一个超出成年人控制的自我领域。

因为担心,我们采取措施保护孩子们的安全,而另一方面则减低了孩子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外出,要鼓励孩子去“注意”,要告诉他克服恐惧,而不是“要小心。”

绑架者可以将孩子从房间里骗出来,那么每个孩子都可能处于危险中。但实际上,我们应该丢掉这一套惧怕陌生人的想法,换之以其他的应对方式。

怎样与那些诱拐者战斗

孩子们应该相信自己的感觉,与那些诱拐者战斗,使自己远离那些使他们感觉到不舒服的事物或人。

不仅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邪恶,还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告诉他们去判断哪些人是他们在遇到危险时可以求助依靠的。让孩子记住相对靠谱的求助对象:孕妇或有孩子的父母、穿警察制服的群体、一群学生。

孩子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帮助他们保护自己的知识。作为家长,人们应该做的就是克服恐惧,解决问题,细心地给孩子们讲解这些。

除了给孩子戴上防走失手表,让孩子牢记家人电话,不要吃陌生人的食物,不要跟陌生人走,教孩子拨打紧急电话,求助110,等基本措施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什么样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诱拐 第3张

对于稍大的孩子,即使被骗拐,孩子也不能大吵大闹,一定要保持冷静。

遇到坏人第一步:要学会骗坏人、装疯卖傻

最佳逃跑时机:被绑架,准备上车时

被拐大忌:不吃饭睡觉大喊大叫

曾有一个7岁的小女孩被人贩子从四川带到温州,历经一个月时间,某天趁宾馆断电人贩子打开房间门通风的时候跑到服务台求助,成功解救了自己。到人多的地方,要大声喊叫救命,引起别人的注意自救。

一般来说,被拐上车之前,自救成功的几率很大;到被拐上车后,还是有自救的机会的。有一个孩子被拐上车,人贩子在车内吸烟,孩子说呛,要求人贩子开窗,在开窗一瞬间,孩子趁机打开车门跳下车逃跑。

一个小男孩诚诚在路上走,突然被一男一女强行抱上路边的一辆面包车。没开多久,男子就打电话要对方带一万块钱到长沙河西来看人,诚诚意识到可能碰到了人贩子。

“不健康的小孩一般都不好卖,所以我就想到了装傻子,不哭不闹只傻笑!”约半个小时后,车子开到一家医院的后院里。过来另一个男子问了诚诚几个问题,但诚诚不做回答,只是一直以傻笑面对。“我看到那个男的摇了摇头就走了,抓我的两个人就把我拉下了车,开车离开了。”

与家长有很亲密关系的孩子不容易被拐

看到新闻上有过这样一个报道,一个6岁的小男孩,由于做错事回家被家长责怪,便在外面闲逛,结果被一名陌生的中年妇女抱上公交车,好在,孩子非常机敏,趁这位女子不注意,自己下车了,还跑到治安巡逻督查队岗亭内求助,成功获救。如果家是温暖的港湾,孩子就不会想在外面闲逛。

什么样的孩子,陌生人不敢诱拐 第4张

为了保护孩子,家长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新罕布什尔社会学教授大卫·芬克尔霍说:“家长真正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与孩子们建立一种良好的、支持性的关系。因为如果一个孩子有自尊、自信,与家长有很亲密的关系,他是不会轻易成为受害者的。

“我们的研究表明,坏人们不太可能‘捕食’到这样的孩子。因为他们能感觉出来哪些孩子是能够判断真假的,哪些孩子不会被愚弄或被骗。研究同时表明,大多数受害的孩子是感情上被忽略的孩子,或是来自不幸福的家庭,或遭受了其他不幸的孩子。”

再严重些,一些经受过严重创伤的孩子,在童年时期(通常在5岁以前)便出现了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这是一种由“极度不充足的照料模式”引发的儿童精神障碍,表现为对他人的社交和情感反应很少,正性情感少,在非威胁性的互动中也表现出原因不明的激惹、悲伤、害怕发作等。他们是一群可能在街上会跟着其他成年人走的孩子,因为他们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和对陌生人的区别不大。很多这样的孩子也很少叫妈妈(APA, 2013)。

现在的拐骗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时候骗子的方式大人都防不胜防,所以,除了给孩子以安全指导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与孩子们建立一种良好的、支持性的关系。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